查看原文
其他

LA首发 | 贺风春 杨家康 ​杨明 | 探究源流,守正创新——徐派园林溯源之旅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2

全文将刊登于《风景园林》2023年第3期 

DOI:10.12409/j.fjyl.202112160812


探究源流,守正创新——徐派园林溯源之旅


贺风春

女/江苏省设计大师/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本刊编委/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杨家康

男/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杨明

男/硕士/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摘要:【目的】恰逢第13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徐州举办,是向公众展示徐派园林的好机会。【方法】徐派园林展园设计以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展现出徐派园林的起源期、鼎盛期和定型期的造园艺术特色。【结果】总体设计采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园3个叙事篇章:第一篇章采用高台筑园的形式来表现徐派园林起源于“台地城苑”的概念;第二篇章采用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展现徐州汉代庭园堂榭高悬的景观特色;第三篇章以叠石假山结合摩崖题刻的形式,展现徐州宋代园林的天然与雅致之美。徐派园林展园造园艺术特色鲜明,园林建筑采用新汉风风格,叠石理水技艺高超、富于变化,植物配置古朴写意,园林小品极具徐文化特色。【结论】徐派园林展园旨在溯源徐派园林根脉,展示其不同时期的独特造园艺术特色,希望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徐派园林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个地域性代表园林。

关键词:风景园林;徐派园林;徐派园林文化;两汉文化;造园技艺


代表着国内最高园林水平的第13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徐州举办。园区融合了古韵与新颜,全方位展现了徐州从古至今取得的造园技艺成就。徐州处北方之南,南方之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汉代帝王之乡和汉文化的发源地,景观风貌兼具南北之利。徐派园林展园设计融合徐州地域特色文化,展现徐州和徐派园林的故事,彰显徐州“楚风汉韵、南秀北雄”的城市气质。


1 徐派园林的历史回溯

徐派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地域性代表园林,因地表遗存较少,可通过文字记载和图像进行研究。它起源于先秦(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鼎盛于两汉,成熟于唐宋,在宋代风格逐渐定型,形成地域性的造园艺术特色。

徐州是南北文化交融集萃之地,因此徐派园林既有北方园林的大气恢弘,又有南方园林的秀丽俊朗。园林建筑以汉代最具代表,整体造型古拙雄浑,庄重典雅,图像记载的绝无仅有的悬水榭,更是体现了徐州汉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智慧,是徐派园林建筑中的瑰宝;叠石理水讲究与自然的融合,力求融入到天然的真山真水、大山大水中,蕴含一股豪迈奔放的气势;花木配置不刻意追求名贵与姿态,多选用乡土树种,讲究植物整体搭配。

1.1 先秦:徐派园林的起源

“徐州得名于徐方”,可追溯至夏朝末,在历史上的行政管辖区域范围远大于现徐州市域,主要指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徐文化是徐地人自我创造的,并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的地域文化。徐派园林是徐文化孕育出来的,主要指古徐州地域内具有徐文化内涵特质的园林,它起源于先秦(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代……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古徐国梁王城遗址夯土台和人造园景的出现,是可追溯的最早的徐派园林起源和雏形,为研究中国园林史的起源提供了又一直接且时间更早的考古学证据。

1.2 两汉:徐派园林的鼎盛

徐派园林鼎盛于两汉,徐州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汉画砖表明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园林的独特性和特殊符号。在徐州地区出土的1000多块汉画像石中,出现了众多描绘园林景观和景物的图像,有对园林全貌的展现,也有对园林建筑、植物和山水的刻画。汉画像石刻画了“庭”“园”“院”“苑”4种园林形态。最引人注目的是汉画像石中刻画的建筑,涵盖门阙、厅堂、楼阁、亭榭、回廊、桥梁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悬水建筑。许多建筑还出现凤鸟形态的装饰符号,反映了徐文化的鸟图腾崇拜。

1.3 宋代:徐派园林的定型

宋代是徐派园林定型期。苏轼对徐州的文化和园林有着重要的影响,徐州古八景中的黄楼胜迹、亭鹤清风、苏堤遗爱都与其有关。此时的园林多为写意山水园,追求整体布局舒朗和意境简远,叠石理水技术已经成熟。园林风格反映了徐州“人杰地灵”的文化特色和“山水形胜”的景观风貌。现存的快哉亭公园和云龙山景区分别是宋代人工写意山水园和自然写意山水园的典型代表,二者的造景艺术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对徐州现代园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徐派园林展园平面图

 

2 徐派园林展园的设计策略

2.1 立意构思:文化溯源,以文绘园

造园讲究“意在笔先”,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这充分体现在徐派园林展园的设计中。徐文化的3个历史高峰:先秦时期徐夷建立徐国,徐州开始兴盛发展;汉代帝王龙兴(25—36)年间,徐州政治达到巅峰;宋代苏东坡任知州,徐州文风开始兴盛。这3个阶段也是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阶段。本设计以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先秦、两汉、宋,采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园3个叙事篇章,分别展现徐派园林的起源期、鼎盛期和定型期的造园艺术和特色(图1)。

2.2 处理与区域环境关系

徐派园林展园位于园区主入口中轴线的延伸段上,“秀满华夏廊”“运河文化廊”和“徐风汉韵廊”的交汇处,占地面积约2 hm2,东接清趣园,西临水库泄洪通道,南临园区主游览道,北依自然山林。园内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南北高差2 m,东西最大高差达8 m,整体地貌为山麓坡地。

2.2.1 依山就势,顺势而为

园内山水格局的塑造注重“势”,依山就势,顺势而为,营造一个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与周边山形水脉融为一体的空间形态。园中挖池堆山,北部延续现有山形水脉,融假山、真山于一体;南部利用与主干道间的陡坡,堆叠假山,与南侧远山呼应;东西方向贯通泄洪通道和清趣园水系。建筑多绕水而设,利用地势高差悬于池面,再现汉画像石中描绘的水榭高悬的景观。主体建筑居中,坐北朝南,遵循中国传统的居住风水格局(图2)。


2 徐派园林展园鸟瞰


2.2.2 湖山真意,巧于因借‍‍‍‍‍‍‍‍‍‍‍‍‍‍‍‍

设计以真山真水为背景,近借依山望泓园,远借吕梁阁。与依山望泓园隔水相望,漫步于河边纤道,可多视角欣赏依山望泓园的美丽景致;从依山望泓园望徐派园林,园内亭台林立,俨然一幅楼阁仙山图。展园内建筑大多面山从水而构,从入口望去,远处山顶的吕梁阁高耸入云,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景象更加曼妙,好像一幅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将楼阁与青山纳入卷中。展园借青山、借楼阁,与苏州拙政园借景北寺塔、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龙光塔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徐派园林展园的空间布局

整体布局采用轴线式布局,主体建筑均布置于中轴线上,层层递进,依次展开,展园共分为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画3个叙事篇章(图3)。


3 轴线布局


3.1 台地城苑:高台筑园,园林溯源

第一个叙事篇章以徐派园林文化的源头运女河和梁王城为切入点,采用高台筑园的形式来表现徐派园林起源于“台地城苑”的概念。运女河和梁王城是古徐国梁王挖掘和建造的。运女河,得名于美丽传说,是徐州最早期的人工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的雏形。

设计采用块石干垒的形式形成高台景观,台中心放置徐王粮鼎,这是古徐国徐王盛粮所用,台四周阵列4株高大挺拔的树木,表达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台西侧利用现有泄洪通道,结合梁王运女的故事改造成景观河道——运女河。水畔设置一亭,名曰“盼亭”,亭北沿水岸设计纤道、码头,寄托梁王盼女归的思女之情(图4、5)。


4 高台筑园

5 运女河


3.2 汉代庭园:以水为庭,一池三山

第二个叙事篇章以两汉文化为切入点,借鉴汉代庭园,采用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展现徐派园林在两汉鼎盛时期的造园艺术和特色。“一池三山”是中国最经典的造园模式,形成于汉代并逐渐成为后世的造园典范。

汉代庭园中水池多为方池,故庭中水池几近方形。设计以水池为中心,池中耸立三座小岛,代表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座海外仙山,池周边辅以溪涧、水谷、山泉等,既有明净开朗的广阔空间,又有潆洄环抱、一泓碧涧的小水景。池中灵鹤怪石,奇木瑞草,紫菱红莲,尽在眼前。园路环水池而绕,山径、小桥穿插其间,步移景异。园林建筑隔水相望,互为景致。堂榭高悬,一组借鉴悬水榭形式的新汉风建筑悬于水边高台之上,堂旁睨竹林云石,可仰观山、俯听泉,日月更始,应接不暇(图6、7)。



6 一池三山

7 悬水榭


3.3 山水诗园:山麓筑园,诗情画意

第三个叙事篇章以宋代诗词文化为切入点,以叠石假山造景为主,结合摩崖题刻的形式,展现徐派园林在宋代定型期的天然与雅致之美。自宋代苏东坡徙知徐州,稳民心,兴文治,徐州民风逐渐开化,文风逐渐兴盛,徐州现在还有大量与苏东坡相关的名胜古迹。

设计利用场地南北高差于山麓堆叠假山,延续原有山石肌理,将假山与真山融为一体,展现一派朴野自然的山林溪涧景观。山林深处,山石环抱,水自石出,流泉飞瀑沿蜿蜒小溪于山石间潺潺流淌,落石渠,隐有琴声。夹涧多古松,下有石径,沿石径拾阶而上,可至林中高岗阜台,岗周山石多摩崖,石上镌刻描绘徐州历史文化、景物风貌的诗词,营造具有“诗情画意”的宋代园林的意境(图8、9)。


8 山麓筑园

9 山林溪涧


4 徐派园林展园的艺术特色

徐派园林展园设计不仅融入徐派园林文化,还通过新汉风建筑、巧妙的叠石理水、特色的景观小品等来展现徐派园林的造园艺术和特色。

4.1 “汉”“新”融合的园林建筑

徐州的汉风建筑是最具盛名、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徐派园林展园建筑既有汉代园林建筑的传统神韵,又有结构技术上的创新,重点展现了最具代表、绝无仅有的悬水榭这一建筑形式。建筑设计风格以新汉风为主,将传统的汉代建筑与当下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实现“新”与“汉”的融合。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细部装饰用不锈钢和折叠铝板外包装饰出斗拱、屋面、屋脊等具有汉代建筑特色的装饰构件,既能实现建筑屋面的大出檐悬挑,又能通过现代技术展现传统建筑的结构之美(图10)。


10 新汉风悬水建筑


4.2 技艺高超的叠石理水

叠石理水整体表现“北雄”气势。采用厚重秀雅、醇厚凝重的当地绵阳石,顺势而为将假山与真山融为一体。理水模拟自然的石山小涧,水于假山山顶缓缓流淌而出,或为涓涓细流,或为石潭小池,或为飞溅小瀑,经廊注入堂前方池,池中岛、桥相连,模拟汉代“一池三山”的经典造园模式。方池经西侧叠瀑汇入运女河,将园内水系与园外水脉贯通。

4.3 古朴写意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设计借鉴徐州自然山水景观风貌,采用大写意的植物造景手法,体现徐派园林朴拙的特色。入口台地花园采用树阵和对植的形式,形成朗阔大气的入口广场空间;中部庭园以飘逸的造型松树为主,营造宛如人间仙境的意境;北部山水园以自然松林为主,结合山石点染红枫,体现写意山水和文人意境。

4.4 徐文化特色的园林小品

设计选用极具徐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小品。以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的石豹镇、前秦时期的徐王粮鼎、西汉时期的鸠形铜杖、瑞鸟宫灯和汉画像石中的三足鸟为原型,提炼加工成园林景观装饰小品和雕塑。展园入口门厅两侧摆放石豹镇,憨态可掬;南部庭院广场中心高台摆放徐王粮鼎,寓意风调雨顺;中部庭院主体建筑屋顶上装饰金色凤鸟形态雕塑,展示徐文化的鸟图腾崇拜。


5 结语

徐派园林展园是一座溯源徐派园林根脉、展现徐派园林造园技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风貌的展园,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徐派园林展园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对徐派园林的研究中。由于徐派园林在国内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未形成完备的造园理论体系和造园技艺特色,文中存在不足和不当之处。


致谢:

感谢为本文提供资料的徐州园林局的专家领导,以及研究徐派园林的专业学者给予的帮助。


图片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DING S. Ancient Myths and Nationalities[M]. Nanjing: Jiangsu Literature & Art Publishing House, 2011.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ZHOU W Q.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China [M]. 3rd e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M]//陈思.书苑菁华校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WANG X Z . Inscribe after Madame Wei’s Brush Array Picture[M]//CHEN S. Academy Elite Emendation.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2013.

[4] 种宁利,刘禹彤,言华,等.徐风汉韵:徐派园林文化图典[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ZHONG N L, LIU Y T, YAN H, et al. Charm of Xuzhou in the Han Dynasty: Pictures and Classic Books of the Garden Culture of Xu School[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2020.

[5] 宿白.中国古建筑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SU B.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09.

[6] 李世源.古徐国小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LI S Y. A Brief History of Ancient Xu State[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7] 李银德,徐州博物馆.古彭遗珍: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选[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LI Y D, Xuzhou Museum. Precious Relics from Ancient Peng City: Selected Cultural Relics in Xuzhou Museum[M]. 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Press, 2011.

[8]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WANG J Y.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Gardens[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6.

[9] 李国新,杨蕴菁.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建筑[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LI G X, YANG Y J. Pictures and Classic Books of Plastic Arts in the Han Dynasty: Architecture[M]. Zhengzhou: Elephant Press, 2014.

[10] 徐锡玖.中国仿古建筑构造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XU X J.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7.

[11] 郝囡.徐州汉文化装饰艺术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HAO N.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oration Art in Han Culture in Xuzhou[D].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1.

[12] 周保平.汉代吉祥画像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ZHOU B P. A Study of Auspicious Portraits in the Han Dynasty[M].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2.

[13] 郭煕.林泉高致[M].鲁博林.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GUO X. Lin Quan Gao Zhi[M]. Lu B L. Nanjing:Jiangsu Phoenix Literature & Art Publishing House, 2015.

[14] 曹林娣,夏咸淳,沈岚,等.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CAO L D, XIA X C, SHEN L, et al. The History of China's Aesthetics Ideas in Garden[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15.

[15]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LIANG S C.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M]. Tianjin: Baihua Literature &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5.




相关阅读:

LA首发 | 孟兆祯 | 徐州园博万众享 清趣昂然人民赏——记清趣园

LA首发 | 何昉 王筱南 罗茹霞 谢晓蓉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解析

LA首发 |  锁秀 沈悦 马晓玫 何昉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技术设计解析



注:此文未正式发表,非最终版本,发表前请勿引用

文章编辑 王一兰 周雨璇

微信编辑 夏晗冰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